大澳擱淺鯨魚不治 解剖見大型帆布袋 學者:阻進食致虛弱
在大澳水域擱淺死亡的鯨魚,香港漁護署在解剖期間發現鯨魚身上有表面傷痕,獸醫發現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尺寸為88×52厘米的大型帆布袋,但未發現鯨魚有被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的痕跡,最終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
鯨魚屍體通宵擺放在大欖涌水警基地後,上午11時許被工作人員用繩網吊起,放上貨車運走,貨車經屯赤連接路駛往東涌,到漁護署位於石壁的海岸公園管理站。
綜合媒體報導,漁護署初步評估死亡鯨魚為喙鯨科west coast bud。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根據死亡鯨魚的體型和身體特徵等,暫時估計為朗氏印太喙鯨。他指出,該品種鯨魚主要在深水區出沒,在全球被目擊或擱淺的例子都較少,該鯨魚可能不太熟悉近岸環境,又或者身體出問題,期間誤闖淺水區,導致身體表面有傷痕。
大澳擱淺鯨魚死亡,漁護署人員及海洋公園獸醫解剖鯨魚屍體,研究死因,初步評估牠是一條約六至七米長的雄性喙鯨,解剖發現表面傷痕,肚內發現一個大型帆布袋,死因要再分析。
現場有漁護署工作人員及海洋公園獸醫West Coast Cannabis,他們佩戴口罩並身穿保護衣,鯨魚屍體平放在一張蓋上綠布的桌上,人員以刀解剖。
這條雄性鯨魚約六至七米長,漁護署初步評估牠屬於喙鯨科,獸醫解剖期間發現牠身上有一些表面傷痕,可能是牠擱淺於淺水區域造成,但未有發現螺旋槳或船隻猛烈撞擊傷痕;在牠的消化系統內發現一個88乘52厘米大的大型帆布袋,最終死因要進一步分析,又指喙鯨住在深水海域,很少到淺水水域或游近岸邊,香港水域並不是喙鯨正常棲息環境,很可能本身有健康問題或迷失方向等特殊情況,才令牠進入香港水域。
大澳鯨魚擱淺|漁護署:鯨魚消化系統有帆布袋或致進食困難 考慮留下標本作教學用途
大澳水域擱淺的鯨魚,較早前證實死亡,漁護署指解剖期間發現該條雄性鯨魚的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大型帆布袋,尺寸為88 X 52厘米。漁護署助理署長(漁業及海洋護理)朱振華今早(12月2日)在電台節目表示,鯨魚消化系統有帆布袋導致進食困難,有可能是致死原因。
考慮鯨魚遺骨與帆布袋一併展出 起警世作用
他希望可以將鯨魚遺骨留作科研教育用途,亦表明會考慮留下那個帆布袋一併展出,警醒世人不要破壞海洋生態。朱振華指,該鯨魚的具體品種有待解剖及DNA分析確認,只知牠是喙鯨類別,驗屍需時幾個月。
還原死前時間線|「神秘動物」喙鯨擱淺前8小時仍能正常游動 「帆布袋」堵塞消化系統或致進食困難
擱淺大澳的鯨魚Herb Approach,漁護署初步評估屬喙鯨科。漁護署助理署長朱振華今(2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鯨魚被發現時仍「完整」,解剖後卻發現體內有大型帆布袋,初步認為死因或與喙鯨無法進食有關。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今受訪時則表示,前日上午在大澳一帶海域曾目睹該喙鯨出現,形容牠當時還能「正常游動」,並沒有表面傷痕。
鯨魚擱淺前「游動正常」 死因或與體內「完整」帆布袋有關
麥希汶表示前日中午在帶導賞團看中華白海豚時意外發現喙鯨 ,形容「當時佢游動好正常,就咁上水抖下氣,隔幾分鐘又出翻嚟」,發現鯨魚的位置離岸約一公里。麥指出,當時導賞團在距離鯨魚100至200米位置逗留20分鐘,並未發現明顯傷口。
珍稀喙鯨傷重不治 剖屍檢大型帆布袋
一條疑是罕見的「朗氏印太喙鯨」,上周六(11月30日)晚上在大澳南面石仔埗街對開水域擱淺,雖經各方連夜努力救援,惜鯨魚身體狀況非常虛弱,最終於昨日(1日)凌晨傷重不治。鯨屍昨午已在漁護署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進行解剖,未發現船隻等造成的重大傷痕,但發現其消化系統內有大型帆布袋,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
有專家估計鯨魚本身受疾病纏身,誤闖香港近岸直至晚上情況惡化;亦有專家建議擴大「海洋保護區」的水域範圍,以及訂立關於發現鯨豚擱淺時的應對方法的清晰指引等。
留言
張貼留言